小僧以为,职业不一定需要做运营,但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。
“吃遍天,见钱眼开”,为什么要做运营,这是职场人眼里的“规矩”,但是,不同的人,做的内容、做的产品,运营的侧重点不一样。
小僧,将从三个方面来说:
第一,关于企业用户,不能简单地把用户划分为“蝗虫用户”。
所谓蝗虫用户,即不追逐潮流,却喜欢对某个行业感兴趣,存在“兴趣”的用户群体。
所谓兴趣,指的是人在面对一个新产品时,除了能够获得情感满足,其实还存在着一种对一个品牌的忠诚度。
要确定企业产品是针对某个蝗虫用户,还是针对一款产品或品牌,不能简单地把用户分为“路人蝗虫用户”和“潜在用户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只有找到这两个核心的用户,才能选择有效的运营策略,才能完成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。
第二,关于产品,不能简单地把用户划分为“种子用户”和“核心用户”。
所谓“种子用户”,就是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方式拉来种子用户,往往是用户画像不精准的关键节点。
蝗虫用户,有多少是本机发烧友?
如果把用户分成“发烧友”和“普通用户”,要进行准确的用户划分,运营者应该先对普通用户进行简单的定义。
通俗地讲,产品的目标用户应该是产品的使用者,也就是产品的使用者。
事实上,我认为普通用户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。
而当我们只做一个普通用户的活动时,其实还是有很多运营手段可以帮助产品来做活动的,比如将普通用户转化为核心用户。
对于品牌来说,如何做好用户划分呢?
在早期,我们通常是先找到一种用户,然后根据产品的核心功能来构建用户画像。
而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此时我们的产品也可以作为一种传播手段,进行用户筛选。
在初期,核心用户的数量通常都很有限,甚至根本没有。
此时,当我们对于已有的用户进行运营时,可以选择一些差异化的用户,作为我们以后的传播,同时提高已有用户的活跃度。
对于产品来说,这个时候只有一个核心用户,而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,就可以构建一个金字塔的用户运营体系。